首页 资讯 电视剧 《三叉戟2》,不是所有的「2」都好看

《三叉戟2》,不是所有的「2」都好看

我不反感个人英雄主义,但塑造人物,构筑行为一定要合理。

作者 | 登徒子‍‍‍‍‍‍

编辑|小白

排版 | 板牙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首先,抛开网上对《三叉戟2》指责的一些“爹味”控诉,单以纯路人视角看待这部 “当代、涉案”剧,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演员表演和对该剧的定位问题。

尤其是演员表演上,陈建斌、董勇、郝平三位主演的表现未能充分展现其演技实力,令人颇感遗憾。

另外说明一点:

我没有看过《三叉戟》第一部,也没有看过同名原著。仅以春节期间陪伴家人看了十几集后的观感作为随笔,一不涉及人身攻击,二不戴有色眼镜,三不规避网上所有好评和差评。

实事求是,有一说一。

“当代、涉案”这两个标签严格说都没毛病。

拍摄地在青岛市区,很当代;

几个故事串联在一起,很涉案。

理论上,三位‘三叉戟工作室’的中年警官独立办案的设定颇具新意,特别是他们各自独特的行事风格,本应为该剧提供多重笑点。

然而,我观看后的第一印象却是“陈旧”。

最直观的印象并非传言中的“微短剧观感”,可能做出这种评论的网民比较年轻,没有经历过大型室内情景(喜)剧盛行的时代。

《三叉戟2》的风格颇似古早年代的室内情景喜剧,通过人物统一的回应、吐槽及肢体动作展现喜剧效果。然而,这种表现手法在当下看来已略显陈旧。

就比如一些语言类节目的高下之分,喜剧效果地呈现在高端者的创作下,一定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情绪对接来实现,就像头一句抛出来,对方下一句接上,滴水不漏。低级一些的会按照大型文艺汇演的方式呈现,如几个人同时说一句话,做出一个动作,表现出夸张的舞台氛围烘托现场气氛。

问题是观众不在现场,他们隔着荧屏或手机屏幕,感受不到现场氛围。

何况舞台上这样做即便现在看来也很尬,毕竟时代不同了,看看一些语言类节目被观众骂成什么样就知道创作水平的高下之分。

那么影视剧的表演,尤其是2025年的影视剧表演不能太复古。

剧中“三叉戟”频繁的统一动作、表情及回应,让人仿佛在观看小品,喜剧氛围的展现显得过于刻意,缺乏自然。

陈建斌、董勇和郝平三位主演曾分别奉献出不少优秀的作品,如果让我评价的话,我觉得他们三位的喜剧元素完全可以用冷幽默的形式展现出来,或者说通过特定的情节桥段把喜剧元素激发出来。

如郝平在电影《毒战》里的“哈哈哥”一角,他饰演的毒枭本无喜剧色彩,“哈哈”一笑的夸张表现仅为铺垫,经由孙红雷与古天乐的巧妙编排,孙红雷接续的“哈哈”替身角色,让观众在紧张中会心一笑,此等效果实为编剧与导演功力的体现。

水平不到位,搞笑就是尬笑。

很显然《三叉戟2》(我说过我没看过第一部)几乎每一集都试图将喜剧效果表现出来,包括通过人物对话和家庭琐事、工作矛盾等让观众感觉轻松。

这就回到对话内容存在的问题——

剧中频繁出现的胡搅蛮缠对话及与时代脱节的内容,常使我出戏,此乃耍嘴皮子式的旧式幽默所致。

如潘江海临时升任三叉戟工作室组长,其他二位不服气,连续二三集都花了大量篇幅在老三位工作会议上斗嘴。表情、对白刻意,“群众……服务……切实……”等官腔虽能一时凸显角色特质,但反复使用令人疲惫。

颇有一些类似《我爱我家》中大量掺杂的“向XXX保证”之类的年代感幽默,但那部室内情景喜剧已是三十年前的作品了。

即便让我追忆感叹,可以。

在新世纪都过去二十多年后再看到这种表达,我实在难以接受。

说回表演,真的是我可以排除剧情逻辑认真评说的部分。

表演之于任何一部影视剧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遗憾的是,部分主创和演员尚未深刻理解舞台表演与影视剧之间的本质差异。二三十年前娱乐文化少,观众见识少,他们看影视剧分不出什么好赖,尤其是表演部分。

那么现在呢?

视讯的发达已经培养出许多观众的基本鉴赏水平。例如,观众在观看短视频时,往往能迅速辨别出内容是实拍还是精心摆拍的产物。影视剧的表演也应该水涨船高,君不见很多微短剧被诟病的主要原因,除了剧情雷人外,一些演员的非专业性表演更是槽点之一。

但这也是目前部分主创和演员存在的通病,显然他们没有区分开话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。这一点我时有发现,简单地说就是“过”了,不够生活化。

再简单地说就是表演课不过关。

我印象最深的是崔铁军被强令休息后在家里冲老婆发脾气,楚东阳家访做他的思想工作。然后崔铁军的妻子张华巧妙化解了矛盾,让崔铁军得以继续回去破案。

在这场戏中,妻子张华和楚东阳的表演采用了戏剧化表演风格,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,为观众呈现了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形式。台词对白也如上所说,动辄以自以为幽默的耍嘴皮子为“喜剧”表现,以为台词编排得能把人绕进去,恍然大悟后赞叹一声“妙”,实则拙劣得很。

我对几位演员没有任何意见,但就目前我看到的出场部分,张华和楚东阳基本是在“演”戏。

如果演员表演不过关,不够生活化,那么剧情再精彩也会失分。

谈及剧情,“三叉戟工作室”的职能始终令我困惑,他们仿佛无所不能,既能协助刑事部门,又能配合经侦案件侦破。而成员搭配上除了三位老前辈,还有两位年轻警员,一是女警员徐蔓,一是警员吕征。

徐蔓出场挺多,在三位老师傅的衬托下显得特别机灵可爱,由此能推断,她似乎在剧中承担着“调和”三位老前辈的“老人味儿”的作用——

三位老顽童嬉笑打闹的场景过多,偶尔出现一个新鲜面孔,表演上也过得去,算是让该剧有一些加分。

但这也愈发凸显出“三叉戟工作室”的尴尬,主要是情节上的问题:

徐蔓卧底某夜店担任服务员,目的是揭露隐藏的非法聚赌活动。当她端着果盘进入一个暗室时,我看到一个装修豪华的房间内围着一圈大沙发,几个赌客正围坐在这一圈沙发上,一边品尝着红酒一边紧盯着大屏幕上的荷官发牌……

早在2010年前后,从手机上下载个非法软件,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场豪赌,为什么要冒着被抓的危险聚在一起呢?是小说里这么描述的?还是说把证券交易所里的“大户室”直接搬到电视剧里了?这个情节我不明白,还望有哪位豪赌过的朋友帮我解惑。

另外,徐国柱去找刑满释放人员要求其卧底赌窝,在明知其身患疾症的情况下依然往创口灌酒,最后在其他两位“三叉戟”成员的努力下他被撤销举控继续办案,这个情节我始终无法理解,而且从观感上,它反而给我留下了对‘三叉戟’的负面印象。

即便加入再多喜剧元素,我觉得警务人员胁迫一个已恢复法律身份,渴望重新生活的公民去冒险,仍让人难以接受。

其实我看《三叉戟2》的时候,观感较差的地方很多。也在同一些影视剧做对比。

以前港剧流行时,我看《刑事侦缉档案》和《鉴证实录》乃至《陀枪师姐》等,同样也是讲探案,同样也有喜剧元素,甚至同样都是群戏,交织在一起编排得就很有生活感。

哪怕是内地,《重案六组》四部的剧情结构和《三叉戟》差不多,它讲探案、讲警察的生活,也有一些喜剧的呈现。它的风格也很生活化,对白也很生活化,几个警察通晓人情世故,也知道权衡家庭和工作,同时也会有个人矛盾,照样让人看着很舒服,不拧巴——

即便关系再好,也不会在执行任务时拨通同事妻子的电话,揭露其丈夫的不忠。这种行为,实属过分。

即使关系再差,也不会将“别人落马我上马”的心态显露得如此浅薄。

而这些元素,在《三叉戟2》中却近乎沦为一种刻意雕琢、自以为是的“相爱相杀”。

以上所举的正面刑侦涉案类影视剧作品,都有一个共同点:

警察固然可以幽默风趣,甚至在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,但他们绝非肆无忌惮之人。更不是靠耍宝哄弄就万事大吉,一个警察能力再强,法律和纪律也对其有制约作用,不能无视其他部门一意孤行。

注意,其中大多数还是20世纪的作品。

那么再说《三叉戟2》,我感觉最多的就是缺乏“生活化”的氛围,耍嘴皮子不是“生活化”,让三个临近退休的老警察屡屡无视组织纪律,事后面对上级问责耍性子,理论上同样可以处理得更合理一些,但这些都被无视了。

反而让我感觉他们三人仿佛拥有了先行动后请示、随意决断的权力。他们无视上级命令,擅自行动,事后推卸责任,继续油腔滑调,接着又闯下大祸,立下大功。

行为幼稚、台词浅薄。这样的“三叉戟”放在现实的警务系统里,想必不会存在,也不应该存在。

我不反感个人英雄主义,但塑造人物,构筑行为一定要合理。

那么这部讲“涉案”题材的影视剧,可见最主要的就是细节问题,尤其是角色表演和情节体现的细节,如何理解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“三叉戟”?这或许还需主创团队在创作方向上给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。

毕竟在片场,导演需要跟演员交流讨论角色的理解和刻画,细节到一场戏下来情绪的对立和融合,是让演员对角色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发挥?还是一定要按照导演构想的角色去“演”三位“经验丰富”的老警察?

这个问题我无从知晓。

然而,我认为《三叉戟2》主创团队整体创作意识的滞后,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那么,《三叉戟2》究竟是针对哪一类观众群体而创作的呢?

是中老年观众还是年轻人?

抑或主创意识中沉浸在封闭的创作中的松弛感,可能真的无法吸引见多识广的观众。

至少在这个春节里,看几集《三叉戟2》然后换台、刷走,或者接着低头刷手机的观众大有人在,真让人遗憾。

「四味毒叔」

出品人|总编辑:谭飞

执行主编:罗馨竹

商务合作:13671275210

联系邮箱:siweidushu@126.com

微信公众号lD:siweidushu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行业“空降紫微星”是光线?
下一篇
火药味拉满!VaVa、布瑞吉、辉子在这互怼!!!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

推荐阅读